在深圳市司法局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(以下简称“第一戒毒所”)内,有一群特殊的人。因长期接触毒品,他们或患有多种隐疾,或性格怪癖,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,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难题。
2008年11月,范育轮加入深圳警队,得知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是一群戒毒人员时,范育轮心里多少有些忐忑:要怎么跟他们谈话?怎么开展管教工作?
为了尽快适应工作,范育轮每天花大量时间学习管教民警的岗位知识,了解戒毒人员的管教技巧。11年来,从一个青涩的年轻警察,到管教经验丰富的第一戒毒所第三戒毒大队副队长,范育轮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法干警,用爱与责任帮助许许多多戒毒人员重回正轨。参加工作以来,他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公务员”“先进工作者”,并于2017年荣立“个人三等功”。
关注戒毒人员身心健康 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
2017年的一天,范育轮突然接到戒毒人员文某家属的电话。在电话中,文某妹妹泣不成声:“范警官,能不能早点放我哥哥出来?”原来,文某与妹妹从小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,只有母亲一人将兄妹俩抚养成人。文某染上毒品后,妻子离他而去,留下两个小孩。如今,文某在戒毒所戒毒,母亲便带着他的两个小孩生活。前段时间,文某母亲外出时发生车祸,导致全身多处发生骨折。由于肇事者已经年过70,家庭条件困难无法赔偿医药费,文某一家现已欠下巨额医药费。
根据相关政策,文某不可能提前解戒。“不要着急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范育轮一边跟文某妹妹解释政策,一边对她进行安抚。随后,他又向领导汇报情况,多次找文某谈话、作开导,并联系其家里及时掌握情况。
得知家里的情况,文某整天以泪洗面,郁郁寡欢。为了能真正帮助到文某及其家庭,经领导同意,范育轮决定号召大队民警和戒毒人员为文某捐款。“当时我在会议上介绍了文某的情况,很多学员听了都很感动,纷纷捐出自己在戒毒所里的劳动报酬。”范育轮回想。在民警和戒毒人员们的帮助下,文某家里偿还部分了医药费,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。对此,文某十分感动,更加积极地参与戒毒改造,最终顺利回归社会。
在范育轮看来,仅仅依靠戒毒所的戒治手段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是远远不够的,他们需要真正被社会重新接纳。因此,他不仅关注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的状况,同样关注他们解戒后的发展。
2016年,戒毒人员陈某解戒后,却闷闷不乐地找到范育轮。原来,因常年吸毒,陈某已经妻离子散,如今不知何去何从。“范警官,你能帮我找工作吗?”陈某请求道。
了解情况后,范育轮主动联系所里的禁毒社工,将陈某的情况和良好表现告知他们,希望能通过多方力量帮助陈某。最终,范育轮与社工们为陈某找到一份工厂工作。“现在他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信息,跟我讲他的现状。我也会时不时提醒他不要复吸,珍惜现有生活。”范育轮说,多年来,许多戒毒人员解戒后都会给他发信息。“敢联系我们的,基本都不会复吸了。”范育轮笑道。
巧破“戏精”戒毒人员套路 扭转戒毒人员抗拒思想
“很多戒毒人员因为吸毒,性格会比较偏激,因此在管教过程中,除了要有爱心和善心,必要时还要敢抓敢管。”范育轮说。
今年3月,戒毒人员李某因多次吸毒,被送到第一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。在入所大队培训一个月后,李某被分配到范育轮所在的第三戒毒大队。范育轮在查看李某资料时发现,李某在拘留所和入所大队期间,曾有过吞铁丝、撞墙等自残行为。担心出现意外,范育轮对李某格外留意。
“入队谈话时,他反映过有时候能听到有人跟他说话,可能精神方面有问题。”范育轮说,带他外出诊断后,医生表示李某问题不大,只开了些药。但让范育轮郁闷的是,李某一方面表现得病情越来越严重,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嘟嘟嚷嚷,一方面又抗拒吃药。同时,他多次跟范育轮表示,不要将他的情况告知他的家人。
鉴于李某的“前科”,范育轮留了个心眼。通过视频监控观察、现场“测试”,范育轮发现,只有在干警出现时,李某的“病”才会发作。联系李某家属,家属也表示李某精神状况没有问题。将李某在所里的表现告知其家人后,范育轮要求李某家属到所里来,共同为李某做思想工作。
在范育轮和李某家属的共同努力下,李某终于承认了自己是假病,目的是为了外出就医。范育轮随即对李某进行了思想教育,释明了戒毒的必要性。目前,李某的“病”再也没有发作过,在所内表现也较为良好。
“戒毒民警不仅要当戒毒人员的‘思想老师’,有时候还要当‘护工’。”范育轮说,许多戒毒人员因为长期吸毒,身患多种隐疾,一不小心就会病发。而作为管教民警,范育轮经常在夜里被“惊醒”,护送病发的戒毒人员就医。“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,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,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。”范育轮说。
在范育轮看来,戒毒工作是一个体系,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。“不仅要解除他们的毒瘾,还要社区、家庭一起努力,防止复吸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为社会‘解毒’。”
附件下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