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特区40年||把《民法典》融进绿水青山中

发布日期:2020-08-27 来源:

  导语: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。40年间,深圳在法治道路上,始终昂扬向上,不断探索,为全国法治建设贡献了“深圳经验”。

  

  2017年3月21日,深圳市龙华区委区政府与深圳市司法局联手,计划打造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。

  2020年7月31日,深圳民法公园试开园。

  深圳市用近3年时间,建设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——深圳民法公园。

  万众期待的民法典,急需一个亮相的机会

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编纂民法典列为重要立法任务,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》后,深圳就决定把民法时间轴的标杆立起来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。

  2017年3月21日,龙华区委区政府与深圳市司法局联手,计划打造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。

图片1.png

  “一环一轴四分区”,民法精髓藏其中

  根据规划,民法主题公园建设内容具体涵盖民法理念、国际和我国民法发展历程、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原则、民法知识、民法名人简介、民法警句格言、民法常用法律规定等,并根据民法典编纂中各分编内容设立物权编、合同编、人格权编、婚姻家庭编、继承编、侵权责任编等各专题展示平台,既注重法治内容的丰富性,也满足公众学知、审美、休闲等多元化需求。

  2017年5月15日,龙华区出台《民法公园推进建设方案》,成立深圳民法公园建设领导小组,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和任务目标,统筹推进公园建设项目工作,并建立以王利明、梁慧星等7名专家为代表的民法公园建设专家团队。

  2017年5月17日,深圳民法公园建设筹备会议召开,确定公园建址为观澜人民公园,全园用地面积共15.6万平方米。

  2018年3月29日,龙华区召开深圳民法公园初步方案设计汇报会。

  深圳民法公园的设计方向主要体现为“一环、一轴、四分区”。“一环”指民法环。圆基于某固定点即圆心,是控制在特定距离的点的集合。圆心可以看作“人”及“人”的私权,圆本身则象征在民法典的保障下,每个人享有的最大自由。民法环以几何哲学的方式,表达了民法典捍卫公民意思自治、强化人文关怀的核心精神。“一轴”指民法纪年轴,以轴线形式记录民法发展历程,是民法精神及民法内容的发展展示区。“四分区”指公园整体分为门户活动区、“民法环”主题观景区、滨水共享区、林间游赏区,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主题。

  民法博物馆作为民法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,既展现世界各国民法发展传承历程,又展现我国各阶段民法独特发展进程,兼顾专业性、观赏性和趣味性。

  2019年6月5日,龙华区组织召开民法公园建设情况暨司法行政工作汇报会。会议确定将民法公园重点景观“民法大讲堂”变更为“民法博物馆”,民法博物馆不再仿照传统博物馆的形式建设,要高标准建设民法博物馆,实现数字化、信息化、科技化。

  2019年7月26日,龙华区组织召开深圳民法公园民法博物馆项目立项及建设汇报会,会议确定未来民法博物馆将突破博物馆展陈时空限制,着力打造成“数字化、信息化、内外联动一体化”的智慧型数字博物馆。

  2020年1月,新冠肺炎疫情暴发,全省启动二级响应,深圳民法公园施工计划深受影响,全园建设停工近3个月。3月底,深圳民法公园建设正式复工。

  2020年7月31日,深圳民法公园试开园。

图片2.png

  踏遍青山,风景这边独好

  深圳民法公园设计在不改变现有基本风貌和功能的前提下,充分考虑主题与生态环境、民众休闲的融合,在作为民法知识传播载体的同时,追求文化品位,集环境美、品位高、主题显为一体,满足公众学习、审美、休闲等文化需求,是对原来传统休闲型公园进行系统升级,也是对普法工作的创新。

  深圳民法公园将作为全国有影响的民法文化综合展示和传播基地、社会公众法治教育基地、专业人士民法交流基地,让游人在“踏遍青山,风景这边独好”的愉悦感中,学习民法知识,体悟民法精神。


附件: